《全景網》:連續9年領先全球、2021年營收再創歷史新高!中集車輛:“以猛虎下山之勢創造盈利成長的空間”

2022.03.29

3月24日晚間,全球半掛車和專用車高端製造領導者中集車輛(301039.SZ/01839.HK)交出其“A+H”上市後的首份年報。

面對全球通脹加劇、原材料與大宗商品價格高漲、全球多國港口擁堵、海運價格攀升、重卡需求乏力等諸多挑戰之下,中集車輛去年營收再創新高至276.5億元。總資產與淨資產分別達到217.8億元及123.9億元,同比分別增長9.9%與18.5%;每股收益0.48元。

3月25日,中集車輛通過全景路演舉辦2021年度業績發佈會,中集車輛CEO兼總裁李貴平表示:“在新的一年,我們有信心提升在北美的業務,我們有能力管控好跨洋運營所帶來的一系列的困難。北美業務將重歸常態,燈塔先鋒的產能充足,行銷穩健,燈塔製造網路將發揮效能,靈活快捷的支持跨洋運營和跨地區運營。”

2021年中集車輛

營收創歷史新高

2002年進入半掛車行業的中集車輛,2019年7月登陸港交所主板。2021年7月登陸深交所創業板,成為首家A+H股半掛車及專用車高端製造企業。

過去一年,全球經濟增長逐步回暖、全球汽車製造業與物流運輸需求逐步復蘇。但是,隨著全球通脹加劇、原材料與大宗商品價格高漲、全球多國港口擁堵、海運價格攀升、國六排放標準實施後重卡短期市場需求下行,中集車輛的主營業務在成本端與收入端雙向承壓。

面對複雜宏觀環境,2021年,中集車輛實現營業收入276.5億元,同比增長4.3%,創下歷史新高。去年實現淨利潤9.9億元,主要由原材料價格上漲、國五切國六的超買現象以及海運運費上升所致。

公司在全球銷售各類車輛超20.0萬輛,同比上升3.0%;全球半掛車業務四大市場均獲得穩健增長,該業務營收提升至152.8億元,同比增長12.5%;海外市場業務反彈迅速,北美市場與歐洲市場營收分別增長14.9%以及27.6%。

值得一提的是,中集車輛的營收主要來自全球半掛車、專用車上裝生產和專用車整車、輕型廂式車廂體等車輛銷售。

中集車輛去年在全球半掛車業務四大市場均獲得穩健增長,全球半掛車業務收入提升至152.76億元,同比增長12.5%,占整體營收比重提升近4個百分點至55.25%。

伴隨全球通脹持續升溫、大宗商品價格與運輸成本高漲,消費需求的釋放給全球供應鏈帶來了較大的壓力,世界多地港口出現擁堵,海運運費持續攀升。去年中集車輛受成本上行的影響,公司綜合毛利率為11.02%。


圖/公司財報

而中國專用車上裝業務方面,去年中集車輛中國專用車上裝生產和專用車整車銷售業務收入達92.1億元,占總營收比例33.31%。另外,去年中集車輛中國輕型廂式車廂體生產與銷售業務收入達3.11億元。

跨洋經營優勢凸顯 

海外業務增長23%

為實現細分市場份額的進一步突破,提升在全球的領先地位,中集車輛在年報中提及將成立六大業務或集團,打破經營孤島,實現產銷聯動和效益最大化。

中集車輛六大業務或集團,分別為“強冠業務集團”、“燈塔先鋒業務”、“太位元組業務集團”、“城市渣土車業務”、“北美業務”及“歐洲業務”。

圖/中集車輛

就強冠業務集團而言,主要負責生產與銷售罐式半掛車以及混凝土攪拌車兩類核心產品。

2021年,在生產成本持續攀升下,強冠業務集團迎難而上,推動“強罐戰略發展計畫”,對業務內部進行產能優化、推動組織發展,將生產製造企業推出細分市場,改善供需矛盾。在這個策略下,使強冠業務集團的總銷量逆市而上,收入規模保持穩健的表現,全年收入達108.89億元。

此外,“強罐戰略發展計畫”推行,也讓中集車輛在混凝土攪拌車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。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,中集車輛混凝土攪拌車的銷量連續五年全國第一。

從市場較為關注的海外市場方面來看,中集車輛在北美業務方面,去年全年收入達48.4億元,其中,北美冷藏半掛車收入大幅提升122.3%至15.2億元,在北美冷藏半掛車市場排名第三;北美廂式半掛車收入提升11.0%至19.5億元,在北美廂式半掛車市場排名領先。

歐洲業務則由公司位於歐洲的全資子公司LAG以及SDC等組成。根據英國汽車製造企業及運輸協會數據顯示,SDC市占率提升至約27.5%,同比上升4.8個百分點,穩居英國市場第一。歐洲業務收入達23.7億元,獲得有品質的增長。

圖/全景網

中集車輛CEO兼總裁李貴平表示,過去兩年疫情反復下,全球半掛車市場受海運運費巨幅上漲,原材料價格進入長期通脹通道,全球供應鏈短缺,海外市場出現了階段性的生產停工和供應鏈緊張的局面。對於全球半掛車生產企業,生產和經營都帶來巨大衝擊,多方面因素導致海外市場有一些對手退出。

“但公司積極應對不利影響,發揮跨洋經營優勢,提升了我們在海外半掛車業務表現,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。去年中集車輛境外業務收入達到90億元,同比增幅23%。毛利率同比下滑則主要是受原材料巨幅通脹擠壓影響,但幅度完全處於可控的合理範圍。”李貴平補充道。

李貴平表示,中集車輛憑藉跨洋經營優勢,深化“跨洋經營,當地製造”理念,通過強化當地製造及當地採購,為客戶提供便利,積極優化全球供應鏈管理以及全球物流配送體系,為公司在外迴圈經濟中創造長遠發展機會。

不斷向高端製造的深水區邁進

相比北美與歐洲,中國半掛車市場尚不成熟、專業化程度不高,以2017年為例,該年我國廂式半掛車、冷藏半掛車等專業度較高的半掛車銷量占比僅4%,遠低於美國的77%。

2013年,在中集車輛半掛車銷量位居全球第一之後,中集車輛開始思考,如何在市場份額領先的基礎上,實現有品質的增長。

2014年,中集車輛開始打造“高端製造體系”,其中,“燈塔工廠”便是增效與數字轉型的重點之舉。

據中信證券研報,燈塔工廠能使單車成本下降約1000 元、人員需求減少 29%、人均產值增長 32%,能夠大幅提升生產的效率,可以視為專用車生產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的典範。

而燈塔先鋒業務深耕中國市場的半掛車產品。隨著中國政府“雙碳”政策持續推進,中國半掛車行業面臨升級迭代,這也給中國半掛車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。

李貴平在業績發佈會中指出:“進入2022年,金稅4期實施,進一步規範國內半掛車企業經營,小型企業稅收會更加合規,行業大環境朝著正規化方向大幅邁進。高企的原材料價格在成本端對半掛車企業的經營帶來較大壓力,造成短期利空,但企業利潤長期利好,行業集中度日益提升的局面。”

據中國專用車據中國汽車協會專用車分會的統計,2021年實現銷售的企業半掛車企業約為和專用車企業約為900多家,一半以上企業的產能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,行業總體產能利用率預計不足60%。

“公司依靠高端製造體系及燈塔工廠的綠色製造優勢,全年總和產能利用率維持較高水準,鞏固了在中國國內市場的領先優勢。”李貴平補充道,展望未來,在國內大循環,在國內內迴圈經濟中,中國半掛車業務的發展確定性進一步地提升。

2021年下半年國六切換後,國內重卡的需求低迷,車型價格恢復較慢。

圖/中集車輛

“切換之後帶來的一定是新的機會,所以我們在去年持續進行產品研發,推出更加輕量化、高品質以及與新能源相適配的產品,來匹配現有的需求。”中集車輛副總裁兼CTO李曉甫回應道。

“重卡需求降低只是短期現象,一旦行業標準升級會出現切換,一般來說維持時間6-9個月,所以從短期來看對行業有壓力,但長期看會產生利好趨勢,所以我們應該帶著期盼心態去看待問題。”李貴平補充道。

實際上,中集車輛過去一年燈塔先鋒業務加快數位化升級,優化技術與產品創新,將傳統的生產製造工廠轉型成為“燈塔”工廠,深耕細分市場領域。報告期內,燈塔先鋒業務收入達63.98億元,燈塔先鋒業務的集裝箱骨架車銷量同比顯著增長 48.5%。 

展望2022年

冷鏈物流或迎發展新機遇

除半掛車、專用車上裝業務等,中集車輛的輕型廂式車廂體業務也值得期待。

2020年以來,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,更是刺激了全球醫療與生物製品冷鏈需求,更多人通過電商採購生鮮食品,生鮮物流進入增長週期,也將提升國內冷藏車的需求。

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預計,我國 2019-2023 年冷鏈物流行業市場規模複合增長率將達到 22.3%。

全球對比,我國冷藏車保有量絕量與相對量均較低: 截至 2018 年底,美國、日本冷藏車保有量分別為 58 萬輛、25 萬輛,千人冷藏車保有量分別為 1.76 臺、1.95臺,而我國冷藏車保有量僅為 18 萬臺、千人冷藏車保有量僅 0.13 臺;目前我國冷鮮肉在肉類運輸中占比僅占 20%,而歐美達到 90%,同時中國人均肉類消費目前僅為發達國家的 65%左右,未來國內冷鮮肉運輸比重將大幅上升。

業績說明會直播中,李曉甫特別提到,“十四五的冷鏈規劃、交通領域規劃,都共同指向了冷鏈業務發展,在疫情影響下,冷鏈在各個方面都引起了極高重視,所以太位元組業務集團是中集車輛的前瞻佈局,我們將持續跟進行業趨勢。”

李曉甫表示,進入2022年,太位元組業務集團將在冷藏廂體業務上雙管齊下,向市場推出高性價比的K2產品系列,以快速擴大在城市冷藏配送車的份額,尤其在長三角和大灣區這兩個核心區域。太位元組業務集團的鎮江工廠和江門工廠都將向市場投放K6系列和K9系列的乾貨廂體,積極優化鎮江工廠的產線與產能,完成江門工廠的建設並將產品投入市場。

展望2022年度經營計畫,中集車輛表示,在行業變革的當下,公司踐行“高端製造體系”核心舉措,在升級“產品模組”、完善“燈塔”工廠、新零售建設與持續促進組織發展四大基石上,進一步豐富高端製造體系的內涵,加入了“建設數位化供應鏈中心”的第五大基石,制定了進一步的升級舉措,全面貫徹高端製造體系戰略的落地。

對於未來,李貴平稱,“2022年中集車輛將借助破局點,釋放出更大的優勢和被長久壓抑的潛力,以猛虎下山之勢創造盈利成長的空間,創造戰略騰挪的空間,汲取自如,變被動為主動。”